寻找現代女性的精神家园——小说《残梦》读后(摘录)联丰优配
王玉树
文学创作,“丢掉了人生就等于丢掉了艺术自己”(胡风语),唯有敢于触摸社会人生的要紧处,文艺方能获取更大的美学效应与生命力。我读邱婷婷的小说《残梦》便有此印象。犹为可贵的是她是一位侨属,她投入文学创作只想为侨眷“代言”而亲近生活,凭借她的“勤加刻苦,坚韧加毅力”,终于闯进了当代文坛,作为同乡初识的文友,我为之高兴。
这本蓝皮小说仅有十多万字却很有意味,故事不长却能引人深思。作者以尖锐的目光审视侨乡的一角生活,以现代女性的意识批判久存的世俗观念,并且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表述中,展示出独特的女人世界,像一道烛光照亮了一片心灵的空间。它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很细腻地剖析婚姻习俗的病态,又热烈地呼唤美好的未来。无论从选题的角度或技巧的运用上都比较新颖,突破了以前反映侨乡生活的旧框框。单是抓住闽南侨乡过年这一环节,便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且便于切入故事的内核。小说一反常态,把人们心目中的传统节日春节,写成了一场“做不完的凄苦而又破碎的梦”,而被拖入这场噩梦中的既有“那些双鬓斑白终身守活寡的番客婶们”,也有许多结婚不到几年的年轻侨眷。这种畸行的人生长期被人们忽视,见怪不怪。作家的职责在于从平凡中发掘新意,在人情世态里看出生命的终极意义。
展开剩余85%邱婷婷根据大量生活现象,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白娴、郑香。这两代侨乡妇女的命运诉说了一种令人颤栗的情景,那些“嫁侨、吃侨”的侨眷并没幸福可言,她们享有的现代化物质生活叫人羡慕不已,表面上过着闲适的日子,实际上做了人为的牺牲品。久而久之,精神便陷入了极度的空虚与痛苦之中,轻者则感到“生死都寂寞”,重则会濒临发疯直至老死。白娴属于前者,郑香近似后者。
《残梦》描写新一代侨眷的命运与呼声,凡是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都是梦,哪怕是好梦难圆也好。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侧重了内心的独白,故事情节并不离奇,这种写法符合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更能显示一位女作家擅长于细腻入微的笔触。据说,女人公开说出的话,令人能辨真假。所以黎巴嫩大诗人纪伯伦有一段格言诗这样说:“当一个女人自语的时候,她揭露了生活的一切”。(《沙与沫》)在小说里,白娴心里想说的比说出的还多,只能靠沉思与回忆度日。从文笔上看,有些章节作景物描绘或介绍民俗风情都相当精彩,涌动着一股清新迷人的诗情画意,对于一个文坛新手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原载《福建文学》一九九二年第十一期
王玉树: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一部卓尔不群的侨乡题材小说——读邱婷婷的《残梦》有感(摘录)
汪义生
邱婷婷的长篇小说《残梦》是一部富于新意的佳作,首先在取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小说以闽南侨乡为背景。
《残梦》以白娴的不幸婚姻为主线,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侨眷那种不是寡妇,却比真正的寡妇更惨,一辈子守活寡的命运。年轻的侨眷尽管衣食无虞,但她们的灵与肉往往要忍受闯南洋的丈夫一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回的压抑,加上封建传统礼教、世俗的偏见,一些灵魂扭曲的长舌妇结成的一张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黑网,将这些不幸的弱女子死死地笼罩住,剥夺了她们作为人最起码的权利,她们极力挣扎却无济于事……整部小说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感……令读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邱婷婷的小说,并非一味的暴露,也有深入的剖析,有层层剥笋般的探究。例如,小说中的郭守义,作者并没有把他写成是个天生的恶人,而是用细致的笔触剖析他的恶行是如何形成的,写出了封建传统的意识、“文革”造成的教育缺失,他母亲郑香自幼对他溺爱娇惯,一步步把他推往堕落的泥坑。作者所表现的现实社会,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侨乡迷人的风光,以欧阳孤鸿为代表的侨乡赤子报效祖国、奉献家乡的一片赤诚之心。新一代的年轻侨眷并没有被不幸的命运彻底推垮,例如,白娴虽然身心交瘁,仍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白烟鼓励、资助“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秀英办制衣厂,走自食其力的道路,为小说平添一抹充满希望的亮色。作者深知,侨眷社会地位和在家庭中地位的改变,关键在于经济上要自立。
称《残梦》是一部有新意之作联丰优配 ,还在于艺术手法上有中西融汇的特色。中国传统小说刻画人物重视做肖像描绘,往往借助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西方小说则注重开掘人物内心世界。《残梦》既有对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描写和个性化语言的开掘,又有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窥探,这就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显得异常丰满,富于立体感。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通常是单线型的,一条线索贯穿始终,《残梦》大体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小说一脉相承,但又吸收了西方小说的辐射状的结构方式,穿插了许多倒叙、补叙、梦境、幻觉等,使小说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尽可能大的容量。作者那娓娓动人、纤浓细腻、丝丝关情的笔触,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原载《上海海派文化报》2005年第十六期
汪义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教授、港澳台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
在柔软的离情别绪背后——邱婷婷和她的《残梦》(摘录)
陈嘉平
《残梦》里,作者敏感地发现,隐藏在这美丽忧伤背后的不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的信誓旦旦的爱情悲剧,而是在金钱粉饰下极其残忍的精神压抑和折磨,一种被物质外衣包裹着的欺骗、玩弄、破碎的贵妇人梦。
贫穷可以导致无数悲剧,富裕也摆脱不了悲剧的发生,因为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的充实,尤其在这物质与精神强烈反差的侨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小说中显示出来的女性意识,那细腻、湍湍流动的空间,人物的意识流动、自由联想、梦幻,较好地描绘了主人公空虚而躁动着的内心世界。作者总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偏爱女性,维护女性的权益,尤其是对女性生存状貌和命运的关照。由于较好地采用内视角,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心灵的折射充满了女性特征。
《残梦》作为闽南侨乡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作为石狮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值得闽南文坛注意的。
原载《厦门文学》1992年9月
选入《当代福建作家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7月出版发行
陈嘉平:泉州电视台原导演、文学编辑主任、当代作家、画家。
《残梦》碎语(摘录)
贺兴安
承邱婷婷惠赠《残梦》,读后感慨太多。作者以质朴的、自然倾吐的笔调,给我们打开一个侨眷们的世界,一个内地很生疏,连我们地球上都有一点儿特别的女性世界。作者对这群女性生与爱的呼求,却是炽热的。
求生
女性一旦依附男性,就等于把精神和肉体交给了男性。侨眷们又增加了一层痛苦,归侨和侨眷占百分之八十的侨乡,她们重复着守活寡和守死寡的命运。无恩爱的丈夫得无限期地等待,有恩爱的丈夫又不知过去的恩爱是否存在,他们对丈夫的在世与不在世都不自知,能自知的只是等待。那一座座有如贞节牌坊的青石宅院,不知道没日没夜地倾诉着多少个痛苦的灵魂!
女主人翁白娴的痛苦不是经济上的。她的痛苦在于她独有一颗求生存、追自由的心。她不能满足于金丝笼式的生存,她不能屈从于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对她任意施加拳棒,而她必须保持忠诚和等待。鲁迅曾在《伤逝》里写过经济摧残爱情,易卜生写过娜拉的出走,但是,历史究竟开了一场什么样的玩笑?为什么一九二五年的子君曾经有过爱的追求和幸福,一八七七年的娜拉敢于出走,而当今的白娴不能飞出笼子、只能做着爱的残梦?白娴是子君的一个逆反。她本来可以在华侨中学代课,却难以在自主解放上跃进高的层次,她把她的痛苦与局限袒露在当今妇女面前。
因循
历史的因循是以人的命运的因循作为表征的。白娴的婆婆做媳妇时,被老一辈婆婆用木板把新房的窗户订死,以防不测;自己做了婆婆,又照样监视媳妇。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婆以后又去虐待媳妇。侨眷的命运是靠制度、靠礼教维系下来的,又是靠它的受害者维系下来的,受害者成了施害者。
还有另一种因循,那就是白娴自身意识的因循。白娴是在父亲以死相威胁下嫁给郭守义的,又是在婆婆不许她见孩子的压力下不敢追寻自己的爱情的。这两着很厉害,尤其是对中国妇女。但是,这一来,忠孝节义,她就占了三条。白娴缺乏安娜的勇敢与刚烈,不像安娜那样怀抱爱的热烈,以生命殉自己的爱。中国作品中的爱情太多柏拉图式……
爱之葬礼
白娴的婆婆年轻时守活寡,不料丈夫归来时在外已有了家室,有了三个孩子,她也只是要求再一次“合欢”,让丈夫使自己怀孕后再走,这令人战栗的东方女性的悲哀。
这是爱的欢娱,还是爱的葬礼?白娴枕上的泪水,那与孤鸿伊甸园式的梦境,是爱情的现实,还是爱的葬礼的另一形式?也许中国妇女要承受更多的历史重负。或者说她们在世界妇女命运的总乐章中,要弹出自己的变奏,弹出自己的复调。经济与意识,物质与精神,需兼而具之。在她们对待求生与求爱以新的面貌临世的时候,她们同时也会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中,具有新的爆发力。至少,作者笔下的白娴,意识到了这一点。
原载《华夏》月刊一九九二年五月号
贺兴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研究员、中国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
以上内容来自:《海内外石狮人著述资料汇编》香港作家邱婷婷(卷)联丰优配 。
发布于:福建省天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